新闻中心
时间:2010/10/18 

  5.1.14 宜采用遇水膨胀橡胶与普通橡胶复合的复合型橡胶条、中间夹有钢丝或纤维织物的遇水膨胀橡胶条、中空圆环型遇水膨胀橡胶条当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时,应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防止止水条胀出缝外。

  5.1.15 嵌缝材料嵌填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缝内两侧应平整、清洁、无渗水,并涂刷与嵌缝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
  2 嵌缝时应先设置与嵌缝材料隔离的背衬材料;
  3 嵌填应密实,与两侧粘结牢固。
  5.1.16 在缝上粘贴卷材或涂刷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而后再行施工,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4.3、4.4中的有关规定。
  5.2 后浇带
  5.2.1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
  5.2.2 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后浇带的防水构造见图5.2.2-1、5.2.2-2、5.2.2-3。
  
  
  5.2.3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见图5.2.3。
  5.2.4 后浇带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
  2 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4.1.22 条的规定;
  3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予以保护,严防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式止水带;
  4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5 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3 穿墙管(盒)
  5.3.1 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
  5.3.2 穿墙管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
  5.3.3 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小时,穿墙管可采用主管直接埋入混凝土内的固定式防水法,并应预留凹槽,槽内用嵌缝材料嵌填密实。
     其防水构造见图5.3.3-1、5.3.3-2。
  
  5.3.4 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大或有更换要求时,应采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应加焊止水环,见图5.3.4。
  
  5.3.5 穿墙管防水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止水环应与主管满焊密实。采用套管式穿墙管防水构造时,翼环与套管应满焊密实,并在施工前将套管内表面清理干净;
  2 管与管的间距应大于300mm;
  3 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圈的穿墙管,管径宜小于50mm,止水圈应用胶粘剂满粘固定于管上,并应涂缓胀剂。
  5.3.6 穿墙管线较多时,宜相对集中,采用穿墙盒方法。穿墙盒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焊严,并从钢板上的预留浇注孔注入改性沥青柔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处理,见图5.3.6。
  
  5.3.7 当工程有防护要求时,穿墙管除应采取有效防水措施外,尚应采取措施满足防护要求。
  5.3.8 穿墙管伸出外墙的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回填时将管损坏。
  5.4 埋设件
  5.4.1 结构上的埋设件宜预埋。
  5.4.2 埋设件端部或预留孔(槽)底部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250mm,当厚度小于250mm,时应采取局部加厚或其他防水措施,见图5.4.2。
  
  5.4.3 预留孔(槽)内的防水层,宜与孔(槽)外的结构防水层保持连续。
  5.5 预留通道接头
  5.5.1 预留通道接缝处的最大沉降差值不得大于30mm。
  5.5.2 预留通道接头应采取复合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5.2-1、5.5.2-2、5.5.2-3。
  
  
  5.5.3 预留通道接头的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埋式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条、嵌缝材料、可卸式止水带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5.1 中的有关规定;
  2 预留通道先施工部位的混凝土、中埋式止水带、与防水相关的预埋件等应及时保护,确保端部表面混凝土和中埋式止水带清洁,埋件不锈蚀;
  3 采用图5.5.2-2 的防水构造时,在接头混凝土施工前应将先浇混凝土端部表面凿毛,露出钢筋或预埋的钢筋接驳器钢板,与待浇混凝土部位的钢筋焊接或连接好后再行浇筑;
  4 当先浇混凝土中未预埋可卸式止水带的预埋螺栓时,可选用金属或尼龙的膨胀螺栓固定可卸式止水带。采用金属膨胀螺栓时,可用不锈钢材料或用金属涂膜、环氧涂料进行防锈处理。
  5.6 桩头
  
  
  5.6.2 桩头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破桩后如发现渗漏水,应先采取措施将渗漏水止住;
  2 采用其他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时,基面应符合防水层施工的要求;
  3 应对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保护。
  5.7 孔口
  5.7.1 地下工程通向地面的各种孔口应设置防地面水倒灌措施。人员出入口应高出地面不小于500mm,汽车出入口设明沟排水时其高度宜为150mm,并应有防雨措施。
  5.7.2 窗井的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窗井的底板和墙应做防水处理并宜与主体结构断,开见图5.7.2。
  
  5.7.3 窗井或窗井的一部分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窗井应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其防水层也应连成整体,并在窗井内设集水井,见图5.7.3。
  
  5.7.4 无论地下水位高低,窗台下部的墙体和底板应做防水层。
  5.7.5 窗井内的底板,应比窗下缘低300mm。窗井墙高出地面不得小于500mm。窗井外地面应作散水,散水与墙面间应采用密封材料嵌填。
  5.7.6 通风口应与窗井同样处理,竖井窗下缘离室外地面高度不得小于500mm。
  5.8 坑池
  5.8.1 坑、池、储水库宜用防水混凝土整体浇筑,内设其他防水层。受振动作用时应设柔性防水层。
  5.8.2 底板以下的坑、池、其局部底板必须相应降低,并应使防水层保持连续,见图5.8.2。
  
  6 地下工程排水
  6.1 一般规定
  6.1.1 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地下工程,应采用自流排水法。无自流排水条件且防水要求较高的地下工程,可采用渗排水、盲沟排水或机械排水。但应防止由于排水危及地面建筑物及农田水利设施。
  通向江、河、湖、海的排水口高程,低于洪(潮)水位时,应采取防倒灌措施。
  6.1.2 隧道、坑道宜采用贴壁式衬砌,对防水防潮要求较高的应优先采用复合式衬砌,也可采用离壁式衬砌或衬套。
  6.2 渗排水与盲沟排水
  6.2.1 渗排水盲沟排水适用于无自流排水条件防水要求较高且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工程
  6.2.2 渗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渗排水层设置在工程结构底板下面,由粗砂过滤层与集水管组成见图6.2.2;
  2 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用厚度为100~150mm、粒径为5~0mm的石子铺填;过滤层顶面与结构底面之间,宜干铺一层卷材或30~50mm厚的1:3 水泥砂浆作隔浆层;
  3 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渗入集水管的地下水导入集水井后用泵排走。
  
  6.2.3 盲沟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将基坑开挖时的施工排水明沟与永久盲沟结合;
  2 盲沟的构造类型、与基础的最小距离等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由设计选定,盲沟设置见图6.2.3。
  
  3 盲沟反滤层的层次和粒径组成应符合表6.2.3 的规定:
  4 渗排水管宜采用无砂混凝土管;
  5 渗排水管在转角处和直线段设计规定处应设检查井。井底距渗排水管底应留深200~300mm的沉淀部分,井盖应封严。
  
  6.3 贴壁式衬砌
  6.3.1 贴壁式衬砌排水系统的构造见图6.3.1。
  6.3.2 贴壁式衬砌围岩渗漏水可通过盲沟、盲管(导水管)、暗沟导入基底的排水系统。
  6.3.3 采用盲沟排水时盲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盲沟宜设在衬砌与围岩间。拱顶部位设置盲沟困难时,可采用钻孔引流措施;
  2 盲沟沿洞室纵轴方向设置的距离,宜为5 15m;
  3 盲沟断面的尺寸应根据渗水量及洞室超挖情况确定;
  4 盲沟宜先设反滤层,后铺石料,铺设石料粒径由围岩向衬砌方向逐渐减小石料必须洁净、无杂质,含泥量不得大于2%;
  5 盲沟的出水口应设滤水篦子或反滤层寒冷及严寒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
  6.3.4 采用盲管(导水管)排水时盲管(导水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盲管(导水管)应沿隧道、坑道的周边固定于围岩表面;
  2 盲管(导水管)的间距宜为5~20m,当水较大时,可在水较大处增设1~2 道;
  3 盲管(导水管)与混凝土衬砌接触部位应外包无纺布作隔浆层。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3)
6.3.5 排水暗沟可设置在衬砌内,宜采用塑料管或塑料排水带等。
  6.3.6 基底排水系统由纵向集水盲管、横向排水管、排水明沟、中心排水盲管组成。
  6.3.7 纵向集水盲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与盲沟盲管(导水管)连接畅通;
  2 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其坡度不得小于0.2%;
  3 宜采用外包加强无纺布的渗水盲管,其管径由围岩渗漏水量的大小决定。
  6.3.8 横向排水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渗水盲管或混凝土暗槽;
  2 间距宜为5~15m;
  3 坡度宜为2%。
  6.3.9 排水明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明沟的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5%。铁路公路隧道长度大于200m时宜设双侧排水沟,纵向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但不得小于0.1%;
  2 排水明沟的断面尺寸视排水量大小按表6.3.9 选用;
  
  3 排水明沟应设盖板,排污水时应有密闭措施;
  4 在直线段每50~200m 及交叉、转弯、变坡处、应设置检查井,井口须设活动盖板;
  5 在寒冷及严寒地区应有防冻措施。
  6.3.10 中心排水盲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中心排水盲管宜采用无砂混凝土管或渗水盲管,其管径应由渗漏水量大小决定,内径不得小于φ250mm;
  2 中心排水盲管的纵向坡度和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6.3.11 贴壁式衬砌应用防水混凝土浇筑。防水混凝土及细部构造的施工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1 和第5 章中的有关规定。
  6.4 复台式衬砌
  6.4.1 初期支护与内衬结构中间设有塑料防水板的复合式衬砌的排水系统设置要求,除纵向集水盲管应设置在防水板外侧并与缓冲排水层连接畅通外,其他均应符合本规范6.3 的有关规定。
  6.4.2 初期支护基面清理完后,即可铺设缓冲排水层。缓冲排水层用暗钉圈固定在初期支护上。暗钉圈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4.5.5 条的规定。
  6.4.3 缓冲排水层选用的土工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一定的厚度,其单位面积质量不宜小于280g/㎡;
  2 具有良好的导水性;
  3 具有适应初期支护由于荷载或温度变化引起变形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久性,能抵抗地下水或混凝土、砂浆析出水的侵蚀。
  6.4.4 塑料防水板可由拱顶中心向两侧铺设,铺设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5.6、4.5.7条的规定
  6.4.5 内衬混凝土应用防水混凝土浇筑。防水混凝土及细部构造的施工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1、4.5.8和第5 章中的有关规定。浇筑时如发现防水板损坏应及时予以修补。
  6.5 离壁式衬砌
  6.5.1 围岩稳定和防潮要求高的工程可设置离壁式衬砌,衬砌与岩壁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拱顶上部宜为600~800mm;
  2 侧墙处不应小于500mm。
  6.5.2 衬砌拱部宜作卷材、塑料防水板、水泥砂浆等防水层。拱肩应设置排水沟,沟底预埋排水管或设排水孔,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宜大于6m。在侧墙和拱肩处应设检查孔,见图6.5.2。
  
  6.5.3 侧墙外排水沟应做明沟,其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5%。
  6.6 衬套
  6.6.1 衬套应采用防火、隔热性能好的材料。接缝宜采用嵌填、粘结、焊接等方法密封。
  6.6.2 衬套外形应有利于排水,底板宜架空。
  6.6.3 离壁衬套与衬砌或围岩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在衬套外侧应设置明沟。半离壁衬套应在拱肩处设置排水沟。
  7 注浆防水
  7.1 一般规定
  7.1.1 注浆包括预注浆(含高压喷射注浆)、后注浆(衬砌前围岩注浆、回填注浆、衬砌内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等),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按下列要求选择注浆方案:
  1 在工程开挖前预计涌水量大的地段、软弱地层,宜采用预注浆;
  2 开挖后有大股涌水或大面积渗漏水时,应采用衬砌前围岩注浆;
  3 衬砌后渗漏水严重的地段或充填壁后的空隙地段宜进行回填注浆;
  4 衬砌后或回填注浆后仍有渗漏水时要,宜采用衬砌内注浆或衬砌后围岩注浆。
  7.1.2 注浆施工前应进行调查,搜集下列有关资料:
  1 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如围岩孔隙率、渗透系数、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涌水量、水压和软土地层颗粒级配、土壤标准贯入试验值及其物理力学指标等;
  2 工程开挖中工作面的岩性、岩层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超、欠挖值等;
  3 工程衬砌类型防水等级等;
  4 工程渗漏水的地点、位置、渗漏形式、水量大小、水质、水压等。
  7.1.3 注浆实施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注浆前先做止浆墙(垫),其在注浆时应达到设计强度;
  2 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3 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回填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70%后进行。
  7.1.4 在岩溶发育地区,注浆防水应从勘测、选料、布孔、注浆施工等方面作出专业设计。
  7.1.5 在注浆施工期间及工程结束后,应对水源取样检查,如有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7.2 设计
  7.2.1 预注浆钻孔,应根据岩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设备能力、浆液有效扩散半径、钻孔偏斜率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7.2.2 预注浆的段长,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钻孔设备及工期要求确定,宜为10~50m,但掘进时必须保留止水岩垫(墙)的厚度。注浆孔底距开挖轮廓的边缘,宜为毛洞高度(直径)的0.5~1 倍,特殊工程可按计算和试验确定。
  7.2.3 高压喷射注浆孔间距应根据地质情况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0.4~2.0m。
  7.2.4 高压喷射注浆帷幕宜插入不透水层其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帷幕插入深度(m);
    h-作用水头;
    a-(m)接触面允许坡降取5~6;
    b-帷幕厚度(m)。
  7. 2.5 衬砌前围岩注浆的布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软弱地层或水量较大处布孔;
  2 大面积渗漏,布孔宜密,钻孔宜浅;
  3 裂隙渗漏,布孔宜疏,钻孔宜深;
  4 大股涌水,布孔应在水流上游,且从涌水点四周由远到近布设。
  7.2.6 回填注浆孔的孔径,不宜小于40mm,间距宜为2~5m,可按梅花形排列检查注浆孔宜深入岩壁100~200mm。
  7.2.7 衬砌后围岩注浆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小于1m,孔径不宜小于40mm,孔距可根据渗漏水的情况确定。
  7.2.8 岩石地层预注浆或衬砌后围岩注浆的压力,应比静水压力大0.5~1.5MPa,回填注浆及衬砌内注浆的压力应小于0.5MPa。
  7.2.9 衬砌内注浆钻孔应根据衬砌渗漏水情况布置孔深宜为衬砌厚度的1/3~2/3。
  7.3 材料
  7.3.1 注浆材料选择原则:
  1 原料来源广,格适宜;
  2 具有良好的可灌性;
  3 凝胶时间可根据需要调节;
  4 固化时收缩小,与围岩、混凝土、砂土等有一定的粘结力;
  5 固结体具有微膨胀性,强度能满足开挖或堵水要求;
  6 稳定性好,耐久性强;
  7 具有耐侵蚀性;
  8 无毒、低污染;
  9 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7.3.2 注浆材料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注浆目的、注浆工艺、设备和成本等因素,按下列规定选用:
  1 预注浆和衬砌前围岩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水玻璃浆液,超细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水玻璃浆液等,必要时可采用化学浆液;
  2 衬砌后围岩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浆液、自流平水泥浆液等;
  3 回填注浆宜选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膨润土、粉煤灰的水泥浆液;
  4 衬砌内注浆宜选用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浆液、自流平水泥浆液、化学浆液。
  7.3.3 水泥类浆液宜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浆液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浆液的配合比,必须经现场试验后确定。
  7.4 施工
  7.4.1 预注浆钻孔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注浆孔深小于10m,时孔位最大允许偏差为100mm,钻孔偏斜率最大允许偏差为1%;
  2 注浆孔深大于10m,时孔位最大允许偏差为50mm,钻孔偏斜率最大允许偏差为0.5%。
  7.4.2 岩石地层或衬砌内注浆前应将钻孔冲洗干净。
  7.4.3 注浆前,应进行压水试验测,定注浆孔吸水率和地层吸浆速度。
  7.4.4 回填注浆时,对岩石破碎、渗漏水量较大的地段,宜在衬砌与围岩间采用定量、重复注浆法分段设置隔水墙。
  7.4.5 回填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沿工程轴线由低到高,由下往上,从少水处到多水处;
  2 在多水地段,应先两头,后中间;
  3 对竖井应由上往下分段注浆,在本段内应从下往上注浆。
  7.4.6 注浆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当发生围岩或衬砌变形、堵塞排水系统、串浆、危及地面建筑物等异常情况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间歇注浆,直到停止注浆;
  2 改变注浆材料或缩短浆液凝胶时间;
  3 调整注浆实施方案。
  7.4.7 高压喷射注浆的工艺参数应根据试验确定,也可按表7.4.7 选用,并在施工中进行修正。
  
  7.4.8 单孔注浆结束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注浆各孔段均达到设计终压并稳定10min,且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 或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的80%;
  2 衬砌后回填注浆及围岩注浆达到设计终压;
  3 其他各类注浆,满足设计要求。
  7.4.9 预注浆和衬砌后围岩注浆结束前,应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钻孔取芯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压(抽)水试验当检查。孔的吸水量大于1.0L/min m时,必须进行补充注浆。
  7.4.10 注浆结束后应将注浆孔及检查孔封填密实
工程案例展示更多...